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

[編輯] 編輯幹什麼(其一,校對)

== 緣起 ==

首先感謝版主 teemocogs、前版主 mingwangx、《天照小說家的編輯課》作者李偉涵及前衛出版社主編鄭清鴻、諸位版友的分享,提供了編輯職涯上一個自我期許的目標,以及相關的專業技能作為參考。

回程和版主閒聊時,版主提及「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無法看到世界的全貌,但若大家彼此分享,那麼全貌或可一窺」(記性不好,有錯請見諒),這理想實在太棒了!趁著活動剛結束熱血尚存,斗膽發篇隨性的閒聊文,藉著拋磚引玉賺 P 幣,看能不能激發一些火花。標題則依個人惡趣味定為「編輯幹什麼」,談編輯一職要做哪些事,以及為什麼我們需要編輯。

不過我個人實在太容易半途而廢,且迄今的經歷亦非編輯全貌,可能會分個幾篇、拖稿,各種未竟之處請多包涵、補充。


== 校對 ==

先講結論:

校對是一門專業、校對是一門專業、校對是一門專業。

很重要,所以說三次。


大家可以自問,假若買到一本錯誤百出的書,會怎麼抱怨?

(A) 作者     →哇塞!稿子錯這麼多,作者怎麼寫的
(B) 出版社    →傻眼!錯這麼多,出版社不用負責嗎
(C) 編輯     →崩潰!這麼多錯誤,編輯有沒有校對
(D) 自己標準太高 →誰叫我完美無瑕,眼中容不下一粒砂

選 D 的人……我先在心中給您跪了。


選擇題的答案容易落在 B 或 C ,所以出來扛的總是出版社和編輯。以目前的市場來看,書往往是薄利銷不出去,願意出來坦的起碼佛心尚在,還把自己的商譽看成一回事。

以前還可以說這些錯誤是手寫稿打字的過程有瑕疵,現在作者多半都用 Word 寫稿,有問題應該都是作者的事,所謂文責自負嘛,很合理——不過這種事可能只存在於自費出版。一般的消費者多半還是期待出版社/編輯為品質把關,而這也是其存在的意義。

校對便是把關的工作。在臺灣,往往也是編輯在做這件事,《校對女王》一劇則列出了幾項重點:

1.檢查頁碼。
2.通讀一次,檢查是否有錯字漏字、語句與漢字的使用方式是否正確、反覆出現的表達方式是否統一等等。不是簡單地讀文章,而要一個字一個字仔細地檢查,這樣子可以減少漏看。
3.確定有誤的地方用紅筆修改;有疑問、指摘或提案什麼的用鉛筆標出來。修改時將該部位圈出,再用引線標記出來。
4.紅字校正結束後,開始校對與事實相關的內容。

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和劇中的女主角一樣,那麼快就進入狀況,大多數人光坐在桌前逐字看稿子就不行了,更別談校對修改前後的兩份稿件。最花費腦力和精神的則是後兩項,思緒與邏輯都必須夠清楚,才能察覺文章是否矛盾;須有一定的文字能力,才有辦法指摘或提案;也必須夠敏感,才有機會發現可能有錯的地方,再加以查證——外出求證乃戲劇效果,現實是殘酷的。

我其實還滿好奇其他編輯是如何培養這些能力,因為一般公司根本不收新人,新人在沒有經驗的狀況下,有辦法「第一次校對就上手」嗎?雖然我們的中文學習有許多「改錯題」訓練,但是實務上需要注意的細節更多,並非單純挑錯字而已。

話說回來,需要編輯提心吊膽的事還有很多,但這是「好用的編輯」最基本的素養。就經驗上的理想值言,一般書籍約需要三次校對,才稍能把錯誤率降至讀者尚能接受的範圍。若少於三次,代表時間、經費不足,無法消除盲點的狀況下錯誤當然會變多;若高於三次,因時間、經費有限,後續校次往往無法維持原先的品質,錯誤率反倒變高。

可惜的是,這項專業雖然重要,但容易被忽略;有趣的是,養成這項專業的人往往無法忽略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錯誤,算是「編輯病」的症狀之一。


//沒哏了,下篇待續